新石器时代分为哪两个阶段_新石器时代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中期距今
公园展厅俯拍
草鞋山出土的葛纺织品
展开全文
马家浜时期房址与水稻田
草鞋山出土的玉琮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王宏伟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苏州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是我省此次唯一入选的遗址。
早在6500多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依水而生,灌溉稻作,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草鞋山遗址文化有怎样的特点,对研究江南史前文化有着怎样的意义?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启动,开启第八次考古发掘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离阳澄湖南岸约600米,为长江下游东太湖平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于1956年被初次发现,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鞋山遗址面积有多大呢?据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孙明利介绍,规划总面积40.2万平方米,其中保护范围19.9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20.3万平方米。
草鞋山遗址是由谁命名的呢?孙明利告诉记者,草鞋山遗址的发现者、命名者为赵青芳(1912—1994),长期主持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先后主持了淮阴地区、射阳湖周边、连云港地区、苏州地区的考古调查。
他在1956年的日记《赵青芳文集(考古日记卷)》中写道:“在夷陵山的西北,仅隔一条小路,又有一个土墩,相传为草鞋山……草鞋山面积较大,约10000平方米,北半边稍高,南边低平,最高处约15米。顶上是明、清和近代墓的集中地,有许多砖券已露出地表。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夷陵山之高也是后来堆成的,山下的文化层可能未动过。”这段记载描述了遗址当年的保存状况。
草鞋山遗址经过几次挖掘?据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介绍,共经过7次大的发掘,第一次挖掘为1972年9月到1973年7月,一共发掘了1050平方米,首次考古发掘就发现了从良渚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马家浜文化三个叠压的地层;第二次挖掘从1992年持续到1995年,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遗迹,是稻作文化起源的最直接例证。此后的挖掘时间为2008年、2009年、2012年、2020-2021年、2021年。
截至2021年10月,草鞋山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考古学家据此判断,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
2022年11月28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苏州市成为国内首个实施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草鞋山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同步启动。此次发掘的执行领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霞说:“本次考古工作主要对夷陵山(草鞋山遗址唯一现存的高台)的西南角进行500平方米的发掘,结合东部的发掘,进一步确定夷陵山堆筑范围,了解夷陵山堆筑起因等。”
四个“最”,考古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草鞋山遗址对研究文明起源有怎样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作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中心聚落,草鞋山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为研究太湖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典型地层与文化遗物,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
草鞋山遗址的发掘,种下了探索长三角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第一粒种子。具体体现在四个“最”——
第一个“最”:最完整的文化序列。据孙明利介绍,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分为10个文化层级、5种文化类型,而且各个文化之间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晰,文化的连续性实属罕见。其先后次序是:第十、九、八层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第七、六、五层属于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第四、三、二层属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最上面一层属于春秋时期吴越文化,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太湖流域早期国家繁荣阶段的全部编年,蕴藏着先民生活和劳作的丰富信息。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就是通过草鞋山遗址的这次考古发掘确立的。这样的文化叠压与发展关系,为我们研究太湖地区史前文化地层堆积与文化发展关系,提供了一杆标尺,被考古界誉为江南史前文化的‘三叠层’‘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完整的物质文明标本。可以说草鞋山遗址的这次发掘,是良渚文化在学术上的突破,推动了长江下游区域早期文化,尤其良渚文化研究的深入。”孙明利说。
第二个“最”:中华第一玉琮。据程义介绍,1973年,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M198墓,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刻有兽面纹饰,是首次在中国史前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并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
玉琮有长有短,短则1节,长的可达到15节。几乎每一个琮,身上都雕刻有兽面纹。程义表示,草鞋山遗址这个玉琮不是最大的,也不是级数最多的,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第一是因为打破了考古界对玉琮年代的原有普遍认知,证明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重要遗物;第二是使人们认识到,在距今5000年左右,社会分化已经比较严重了。正是由于M198墓和玉琮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对于玉琮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在玉文化中的地位的重视和关注,大大激发了长三角其他区域开始关注良渚时期墓葬的发掘和社会形态的研究。
第三个“最”: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王霞告诉记者,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目前已发现了115块水稻田遗迹和众多炭化粳籼稻谷,其稻田遗迹是中国首次发现最早有人工灌溉系统的水稻田遗迹,为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所以草鞋山遗址还被称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
第四个“最”: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的第十层,发现了3块炭化纺织物残片,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花纹为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
“可以说,草鞋山遗址是中国稻作文化、居住文化、织造文化、玉文化、墓葬文化等一系列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对江南文化的审美观念、审美工艺、审美思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江南文化’的源头。”王霞说。
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草鞋山遗址承载了吴地6500多年前灿烂文明,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其所蕴含的文化之美?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运营管理负责人贾辉告诉记者,2022年6月28日,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首期建成开放的核心区面积约4万平方米。正门不远处,就是模拟先民们用“木骨泥墙”工艺制作而成的“时空之门”,透过“时空之门”看过去,前方就是草鞋山首次发掘现场,再往前走就是夷陵山。夷陵山文化层十分丰富,是草鞋山遗址保护的重中之重。走过夷陵山,映入眼帘的就是展厅。展厅主题为“行走在遗址间”,通过考古现场展示、古水稻田场景复原、科技考古工作站等再现草鞋山遗址风貌,揭秘江南文化的源头与脉络。
据贾辉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底,遗址公园累计服务入园观众超1.2万人次,各类品牌宣传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超100万人次,草鞋山逐步成为探源江南文明的首选地,展示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遗址公园有哪些发展规划?“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遵循‘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的原则,全面对照创建标准,从‘资源条件’‘考古、研究和保护评价’‘展示与阐释’‘管理与运营’4个方面,加快推进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努力把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充分展示史前完整文化序列、稻作文化原乡、江南文化源头、深受市民喜爱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殷卫东表示。
(图片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提供)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